top of page

「我諗我就嚟抑鬱啦!」



「我諗我就嚟抑鬱啦!」


最近你有沒有說過這句話?


什麼是抑鬱?是否心理有問題了?


是否要看醫生呢?



近來「抑鬱」是個挺熱門的話題。幾年的抗疫疲勞、親友移民、股市樓市向下、工作壓力增加等等 ⋯⋯ 我們很多時會感到不開心、沮喪,甚至有時會想「做人究竟是為了什麼?」被那種不開心的感覺天天纏擾,難怪我們會懷疑自己是否有「抑鬱病」。


我們可以去見「心理醫生」(即心理學家),他們會用一些有實證支持的心理評估工具 (Psychological assessments),看看我們有多「抑鬱」。完成評估後,我們知道了自己 「有中度抑鬱」或 「輕度抑鬱」,或其他 ⋯⋯ 得到了一個理由、一個標籤,去解釋自己最近為何不開心。


有了這個理由/標籤,跟著下來,就是定期去 「心理醫生」處做心理治療,或向精神科醫生求診以接受藥物治療。若能真正定期去做,亦有足夠經濟能力,當然有幫助。但若果沒有時間或金錢定期去見醫生呢?怎麼辦?


帶著這個理由/標籤,心情會否更沉重了?


這個理由/標籤的確反映了我們做評估那天、甚至是那一刻的情況,但那是我們那一刻的情況,不是不開心的成因。我們應該針對成因,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,但抑鬱的情緒(這裏所指的不是「抑鬱症」)卻干擾著我們,讓我們無法有效地思考和解決問題。


嚴重的「抑鬱症」通常會以 DSM-V (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)* 作參考做評估,患者的生活很多方面都被情緒病影響至無法做到日常運作,例如無法起床上班。可幸的是,當我們還能夠說出一句 「我諗我就嚟抑鬱啦!」,代表我們還有意識地知道自己需要作出改變或尋求協助。那麼我們還需要找理由/標籤讓自己更不開心嗎?倒不如直接去找辦法面對問題吧!


若你認為自己 「就嚟抑鬱」,就是給自己一個訊號,面前的問題必須處理或解決,不要讓問題積慮到有一天真的變成抑鬱症。 如想找人一起面對問題,歡迎電郵聯絡 yvonne@rebalance.asia,或 Whatsapp +852 6171 0601。


*Reference: 

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. (2013).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 : DSM-5. (5th ed.). 



Author:

Yvonne Lee

Chief Well-being Officer, Rebalance Asia




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


ปิดการแสดง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
bottom of page